我不是这意思,为什么他总是听不懂?(上)
作者:罗勒    编辑:luyj    浏览量:334    更新时间:


 

我们每天都好像在和很多人沟通,但沟通却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明明说清楚了,对方的理解却还是“南辕北辙”;又或者,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听得很明白,到头来却仍然误会了对方的原意。

如何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相互理解?是不是有些人天生就不擅长沟通呢?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呢?你或许可以在今天的文章里找到这些问题答案。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我们对于沟通的一些“误以为”,都可能成为彼此相互理解的阻碍。

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沟通者之间的关系的塑造与展现

我们都知道,在沟通中,如何用尽各种方式把信息准确传达是十分重要的。不过,人际间的沟通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交换”。

正如Ronald B. AdlerRussell F. Proctor在《沟通的艺术》(2010)一书中所提到的的,沟通包含了“内容”和“关系”两大维度。内容,就是沟通过程中被讨论到的信息,比如“今天的任务是完成新版的计划书”、“下个路口右转”、“这家店的海产是最新鲜的”等等。

但其实我们的每一次沟通,都还包含了“关系”的维度。它传达或者反映了两人的关系,比如,你和对方是从属的还是平等的。而这就会影响到我们对沟通过程中的措辞、语气、情绪反应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换句话说,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清楚地表达内容之外,还要懂得准确地依据双方的关系,拿捏沟通的分寸。

如果忽略了“关系”维度,就很可能在人际沟通中,说出或者做出一些不合时宜言论,导致沟通陷入僵局,比如当你高估了自己和对方的熟悉程度,过于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看法,可能就会激怒对方,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在沟通中,我们其实还有一些隐性的需求

我们通常会知道自己希望通过沟通达到的“目标”,比如说服对方、赢得信任或者实现合作等等。但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的,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多。

AdlerProctor在《沟通的艺术》(2010)中指出,我们通过“沟通”想要满足的需求是十分多元的,有些需求是“显性”的,比如实际的目标,而另一些需求是“隐性”的,比如我们希望在沟通的过程中,在对方心中塑造/留下一个怎样的形象。

而当这些需求本身有所矛盾时,比如,我们想要在对方心中“维持”一个友善、乐于助人的形象,但对方提出的这个请求从实操层面,自己不得不拒绝的时候;又比如,我们希望自己在对方心中是有能力的、独当一面的,但又不得不向对方求助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一种“两难”情境。

尤其是,当我们没能意识到自己还存在一些隐性需求的时候,就更可能在沟通中,显得很为难而不知所措。

在沟通不畅或者人际关系受挫的时候,人们常常首先会想到的是,自己表达能力的问题;又或者,有些人会把“擅长沟通”单纯地理解为“能言善道”。

但其实不然,真正有效的沟通不仅包含了表达,还包含了倾听也就是说,在一场有效的沟通中,在沟通的动态过程中,双方都时而是传递者,时而是接收者。

我们要真正有效地听懂了对方所表达的东西,才能更准确地回应。试想一下,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完全听不懂当地人的语言,即便你原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在这个时候是否也会沟通无力? 

值得一提的是,“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听懂”而已,它还包含了一种“理解”。我们需要抱着一种理解对方的意图,去听对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才更有可能推动沟通的顺利进行以及目的的达成。

不过,在真实的沟通中,人们往往很容易陷入一些三种常见的无效倾听之中(Adler & Proctor, 2010):

1.“防御性倾听”:听的人的意图不在理解,而在防御,因而注意力都在对方哪句话冒犯了自己,时刻准备着回应还击;

2. “埋伏性倾听”Ta不试图了解对方,而是不断挑剔对方表达中的漏洞

3. “自恋式倾听”:无论对方说什么,总想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忽视沟通中的倾听,或者在沟通中无效地倾听,往往都会使得注意力被片面地、有选择性地放在对方的某些语句上,就使得我们很容易因为断章取义而误会对方。

除了以上三点,其他一些对沟通的迷思,也可能会阻碍我们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者。

迷思1:“只要我听的足够清楚,我就一定能理解对方”

有时候,光有理解的意图,可能对于在沟通中成功理解对方,也仍然还是不够的。心理学家们认为,个体的认知在我们“倾听并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Adler & Proctor, 2010)。

比如,低自尊的人可能会在沟通过程中,更加注意到对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甚至会对对方原本中立的表达,做出更负面的解读。他们会不自觉地在沟通中,去“印证”自己内心对于“别人都不喜欢我”、“我不够好”的想法。这时候就可能出现,尽管Ta用心地听了也试图去理解对方的话语,但却仍然误会对方的状况。

迷思2:“只要我说的足够清楚,对方就一定能理解我”

我们曾在“误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一种“透明度错觉”。

心理学家们发现,在一个“听节奏、猜歌名”的实验中,那些“打节奏”的人总是觉得,只要节奏打得清晰准确,对方(听节奏猜歌名的人)没有理由猜不出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但实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猜歌名的准确率仅为2.5%as cited in, Ong & Chao, 2011)。

在双方认知的差异的影响下,沟通很难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对方的认知也可能在其中影响到Ta对我们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