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非自愿来访个案中的应用
作者:唐伟英    编辑:kangjj    浏览量:164    更新时间:2024-03-13 14:51:23


【摘要】

学校心理咨询中,一些学生是因种种原因被迫来访,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抗拒、敌意、不敬、愤怒、防备等,阻碍咨询的顺利进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应对这类非自愿来访个案时往往能出奇制胜,打开局面。心理教师运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使来访者由“非自愿”变为“自愿”的策略有:(1)通过远离问题式的谈话及正向开场,让来访者放松和被赋能,从而愿意交谈;(2)在谈话中保持尊重、谦卑、好奇的态度,不断地确认信息,理解、共情来访者,与之达成共识;(3)没破不补,在来访者允许的问题上工作,时刻保持与来访者同步。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我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自愿来访的个案,来咨询的学生往往是被班主任或家长“逼着”来与心理教师会面的,他们因此误认为心理教师与家长或班主任是“一伙儿”的,自己没必要来,甚至认为心理咨询是有害的。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抗拒、敌意、不敬、愤怒、防备、不信任、逃避、缺乏动机,使咨询难以进行下去。我在实践中发现,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在这类个案的处理上常常能出奇制胜。

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olution-focused brieftherapy,以下简称SFBT)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期心理治疗技术,其主要特征是:不从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事人的问题成因,而是视心理咨询为一个过程,当事人与咨询师一起建构咨询目标,咨询师积极协助当事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充分运用既存优势与胜任能力来发展有效的解决之道。SFBT 属于时间上有限制的目标导向疗法,更看重现在及未来。下文将结合案例,详细阐述SFBT 在实践中是如何对非自愿来访的个案工作的。

01  远离问题,正向开场

案例1:小华(化名),六年级男生。小华的妈妈主动找到学校心理教师,说小华有如下问题:学习习惯不好,作业拖拉;行为习惯不好,乱扔垃圾;小动作多,自制力差,无法平衡好学习和玩的时间;有社交恐惧,见到陌生人就躲避;有网络依赖,喜欢玩游戏;与家人常发生冲突,不服管教。

第二天,小华被妈妈带到心理辅导室,开始他躲在外面不肯进来,妈妈把他拉进来,进来后他躲在妈妈身后不敢抬头。妈妈把他推到心理教师面前,之后就借口有事离开了。小华一直低着头,不停地掰手指、扯衣服,看起来特别紧张。

案例分析:小华是被妈妈强迫来心理辅导室的,第一次来访时格外紧张。此时,心理教师需要做的是让他放松,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心理教师邀请小华坐下,与他拉家常,问小华是怎么来学校的,喜欢什么,平时都爱和谁一起玩,在学校里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小华说是妈妈开车带自己来的;自己喜欢玩游戏,最喜欢玩“吃鸡游戏”,说玩这个游戏时感觉很刺激;平时喜欢和同学一起看看电影,最喜欢看科幻片;在学校里最喜欢的功课是科学课。这个拉家常的谈话大约持续了20 分钟。在谈话中,心理教师发现小华对科学尤其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于是表达了对小华的欣赏。这让小华逐渐卸下了防御,放松下来。

SFBT 认为“远离问题”的谈话有两个目的:

1) 能够让咨询师在会谈开始的几分钟内看到来访者这个“人”,而不是他的“问题”。

2)帮助来访者收集资源,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在学校中,面对非自愿来访的个案,心理教师可以先与之拉家常,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正向话题,既搜集了资料,又建立了关系,为后续咨询做好铺垫。

02 以柔克刚,建立共识

案例2:涛涛(化名),四年级男生。班主任说该生脾气暴躁,爱说脏话,常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最近,涛涛因为一件小事与同学李明(化名)打了起来,还拿凳子把教室的窗玻璃砸碎了。班主任将此事报告给德育处,德育处按照违反校纪进行了处理,同时觉得涛涛的情况需要进行心理咨询,于是请班主任带涛涛来到心理辅导室。

涛涛一脸无所畏惧的样子,不看心理教师,眼睛看向天花板, 似乎在说:我没有什么要和你说的,你和德育处的老师是一伙儿的。

案例分析:这个时候,心理教师不能以批评开场,因为咨询无法在强迫的情况下进行,咨询开始前需要当事人把心打开,才能开始改变的历程。如果能在谈话中让涛涛感觉到心理教师与德育处不是“一伙儿”的,不是那个要批评他、教育他的人,而是那个与他站在一起面对困难的人,也许涛涛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按照这个思路,心理教师与涛涛进行了如下对话,和涛涛建立起了“同盟”。

师:涛涛,你希望我们谈点什么呢?

涛涛:我不知道。

师:如果这次谈话对你很有用的话,你希望它能带来些什么?

涛涛:不会有用的!

师:好吧,所以你觉得谈话不是一个好办法?

涛涛:嗯。

师:但你还是来了,这是为什么?

涛涛:是他们(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让我必须来。

师:这一定很难,因为我觉得你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你希望自己做决定,是这样吗?

涛涛:有时候是。

师:那你为何决定配合他们来到这里呢?

涛涛:我说了,我没得选。

师:你这次为什么一定要听从他们的要求呢?

涛涛:我要是不听,他们(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就会让父母把我带回家。

师:嗯,所以你需要想办法不被带回家,是吗?

涛涛:是的。

师:如果这次谈话能帮助你继续留在学校上学,它就是有用的,对吗?

涛涛:是的。

师:好,我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

涛涛:问吧。

在这段对话中,心理教师不断确认自己是否了解涛涛的想法,当得到涛涛的确认越来越多时,就表明双方达成了共识,即找到了一种可以让涛涛继续留在学校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SFBT 里叫作“ 建立共识基础”(grounding)。建立一个共识基础需要三个步骤:(1) 发言者提供新信息;(2) 信息接收者表明其是否理解了信息;(3)发言者确认信息接收者是否理解正确。如果把它总结成一种谈话策略,可称作“三yes-set”谈话法,即:你问了三个问题都得到了对方的肯定,才可以坐下来好好地谈话。

03  没破不补,同步向前

案例3:小雨(化名),五年级女生。班主任反映小雨最近有焦虑情绪,例如常常在考试前肚子痛、头痛,偶尔不能来学校,于是建议小雨来心理辅导室。小雨不愿意来咨询,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小雨可能确实有焦虑的状况,但是如果小雨不认为自己焦虑,心理教师就不可以对“焦虑”进行工作,而要以小雨承认并愿意和心理教师共同解决的问题为工作目标的起点,保持与小雨的同步。

经过了大约20 分钟的开场谈话,小雨觉得如果一定要讨论一个话题,那便是与妈妈的关系问题,小雨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了,妈妈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让自己压力很大。接下来,双方确立的咨询目标及话题是:改善与妈妈的关系。心理教师由这个话题慢慢顺藤摸瓜,谈到了小雨的焦虑,原来小雨出现焦虑与妈妈有关。

“没破不补”意味着咨询师只专注于来访者认为有问题的情况并提供咨询,而不在没得到来访者允许、邀请的情况下强行介入与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完全无关的方面。因为处理没有得到来访者确认的问题,只会事半功倍、困难重重,尤其是在非自愿来访个案的咨询中。以来访者所接受的问题为起点,咨询师往往能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双方建立合作关系,继而共同解决“真正的问题”。

“ 同步向前” 意味着咨询师要建立和来访者“在一起”的伙伴关系。在本案例的咨询中,心理教师不以改变来访者为意图,而是时刻和来访者保持“同步”的关系,对方愿意说就说,对方不愿意说就说点别的。

04 结语

在学校咨询中,面对非自愿来访个案,心理教师要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急于改变对方,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建立关系、达成共识,在来访者“允许”的地方工作,使来访者变“非自愿”为“自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身边的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是重要的资源。如果来访者的改变发生了,心理教师要让来访者看到自己身边重要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修复同身边人的关系,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Peter De Jong Insoo Kim Berg.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导论[M]. 沈黎,吕静淑,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2]Harvey RatnerEvan GeorgeChris Iveson.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 J]. 赵然,等译.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许维素. 建构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