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一个人的想法,而非改变他的行为
作者:丛非从    编辑:dengl    浏览量:172    更新时间:2024-01-11 13:12:05

讲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说:刚给孩子报的钢琴班,可是他学了三天就不去学了。这个妈妈的愿望是希望孩子坚持下去,把钢琴班学完。她用了很多方式,讲道理、威胁、连哄带骗,孩子都不愿意去。
然后她问我:难道我错了吗?难道我要允许孩子就这么不去了吗?
极端了。无论要求还是允许,都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两者,都是在行为层面上做工作,希望矫正或允许孩子的行为。针对行为的改变或允许,意义都不大。
对自己也是。当我们想改变自己的时候,通常会矫正自己的行为,强迫自己不要熬夜、不要拖延、不要迟到、不要再想前任,等等,这些自我要求都很难实现。
比起行为更重要的是想法。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是想法推动的。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你可以使用权利、暴力、威胁、诱惑等种种方式强行改变。但如果这种方式没用的时候,你就要去好奇他的想法:他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呢?

当你只盯着行为应该怎样的时候,人的内心就被忽视掉了。

 02 

这位妈妈是知道孩子的想法的:孩子觉得太难了,所以不想学了。可是她觉得:人不应该有畏难的情绪,既然学了就要坚持下去,不应该轻易放弃。
她好像知道了,又没知道。

我问她:你的规则是“人不应该轻易放弃”,孩子的规则是“不喜欢就要及时放弃”,那孩子为何跟你不同呢?他为何不同意你的规则呢?你拍拍桌子说:“你吃我的、用我的,我就拥有改变你的权利,”那他就能同意了吗?
这位妈妈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觉得“不喜欢就要及时放弃”,同时她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人不应该轻易放弃”。显然,自己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无法让他人认同的。

 03 

两个人之间,最差的沟通就是否定,反正你就不应该这么做。如果你反驳,那就再加一条:你不仅不应该这么做,更不应该这么想。

其次差的是提要求,你按我说的去做就行了。好心一点的时候,我会给你讲关于这个要求的道理。我会告诉你,你应该遵守“人不能轻易放弃”的规则。但这个道理不能讲得太明白,因为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反正你执行就是了。

这些都是很差的沟通。较好的沟通是好奇:

你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么想?

哦,原来你觉得不喜欢了所以想放弃,那你可以跟我说说是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喜欢吗?

这位妈妈说:不喜欢就放弃这是本能啊,哪有为什么。那么,既然是本能,我的好奇就更多了:

你为什么要他做违反本能的事?

违反本能的事也要发火吗?

你有这个本能吗?

如果你有,那你为什么要自己做违反本能的事?
两个人之间如果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沟通的话,去好奇对方的想法是什么而非一定要做什么,那关系就会得到很大改善。当你更能理解彼此,其实这个事本身也没那么重要了。

 04 

在焦灼下,也许这个妈妈很难好奇孩子的想法。因为她对自己的想法也不够好奇,好奇别人的前提,一定是先好奇自己:我为什么这么渴望他坚持呢?为什么他不坚持,我会这么愤怒呢?我为什么希望他不畏难呢?我是怎么想的呢?

好奇自己,她就会发现:原来,是这个钢琴班特别的贵。她很心疼这笔钱,又不好意思直说。所以就找了一堆“人应该坚持”、“人不应该畏难”等理由。

好奇完自己的想法后,就可以去好奇对方对自己在意的问题的看法了:

你也知道,这个钢琴班花了我一个多月的工资。你只去三天的话,我感到很心疼。我想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不浪费对我来说很重要,我想知道你对于浪费的看法是什么呢?

不是指责,只是去好奇。然后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他的压力,他的顾虑,他对浪费的看法。他也许是不想看你伤心,所以坚持了3天。也许是觉得学不会坚持下去浪费的不仅是钱更是时间。也许是觉得自己被强迫,看你凶神恶煞的样子无法联想到你赚钱的辛苦。

你卡在哪了,你可以邀请对方谈论下对你这个问题的看法。你们对彼此的想法有些交流,问题就会找到新的思路。

 05 

我们处理关系,总是行色匆匆。

着急地去下命令,做矫正,应该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至于行为下面发生了什么,彼此不是很在意。哪怕彼此内心里都是汹涌澎湃,也不必去在意,只是继续像个程序一样,发布命令,执行命令。
结果就是,关系会僵化,冲突,或者疏远。
先让彼此的想法流动起来,才能更加理解真实的彼此。看到真实的彼此,才能有好关系。关系好了,里面的事情才会好处理。

直接处理事情,看起来简单粗暴,实际上是最难的事情。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