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大灾难事件,如何有效进行危机干预
作者:佚名    编辑:luyj    浏览量:221    更新时间:2023-12-27 15:43:41


12月1823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1219946分,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灾区情况,为帮助灾区受难者渡过难关,纷纷支援灾区人民,也特此开展专项心理援助工作。

巨大的灾难会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因其破坏性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也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京师心智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小知识,可供大家进行自我调适。

一、震后常见反应

1.心理反应

1)恐惧和担心

害怕地震会再次袭来、担心自己会崩溃、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等。尤其是对于从未经历过地震的外省同学,对于地震的发生会更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

2)悲伤和绝望

为地震的伤亡感到难过、悲痛;感慨人生无常、生命脆弱……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

3)无助和内疚

个体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对自身和他人缺乏安全感,认为没有人可以帮助到自己;也可能会为自己不能为别人做什么而感到内疚。

2.躯体反应

1)睡眠失调

出现不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噩梦、易惊醒或嗜睡、不愿与人沟通等情况。

2)饮食失调

表现出不想吃东西或不停吃东西两种极端,也可能体现为胃肠不适,腹泻、便秘等。

3)身体不适

可能出现多汗、胸闷、喘不过气、全身紧绷等不适;或是头晕眼花、全身无力、身体疼痛等症状。

大儒心理创始人,曾任北京大学副教授的徐凯文曾说:“当灾难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就是从事心理服务建设的社会工作者最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

那么,作为一名社会心理服务者,在面对受难者时,该如何准确判断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针对不同的精神状态,该怎么具体应对呢?

二、震后常见心理问题

1.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常因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而出现,直接原因通常为来自严重的精神打击,多在受到刺激1个小时内出现行为异常,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后,幸存者很快会感受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接着呼吸急促,短暂性意识丧失。初期表现为“茫然”,具体特征为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随后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性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遗忘,无法回想起灾害来临时的场景。这些症状往往在灾后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大多数人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

2.创伤后应激反应

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突发性、威胁性的灾难性事件或处境,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心理问题,其表现以再度体验灾害情景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有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灾民通常会做与灾害相关的噩梦,体验非常清晰,即便睡醒后脑海里也时不时出现灾害时的片段,情绪激动。而且灾民还不愿提及与灾害相关的事件,沉默,不想说话,甚至出现“选择性失忆”。还会表现出木讷、冷漠、反应缓慢,对细腻的情感难以表达或感受,疏远周围人群,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万念俱灰,严重者会轻生。还可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发怒、容易受到惊吓、难以集中精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

三、关于灾后心理干预,救援人员可以做什么?

治疗与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立即性处理和后续处理两个阶段:

1.立即性处理

假如救援现场心理专业人员、义工及第一线紧急医疗人员能在现场及时介入,就争取了最佳处理时间,则处理效果最佳。

通过给予情绪支持与鼓励情绪宣泄等方式,可以帮助受灾群众改善现有症状,但要避免“节哀顺变”“我明白你的感受”等安慰性语句,以免引起反感。不要随便说“我理解你的心情”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也是命”等等这种否认对方痛苦心情的话,会让对方更加感到孤独无人理解。救援人员应该陪伴对方面对痛苦,做出榜样,只有面对,才能让痛苦消逝。处理严重焦虑或失眠时,可以通过医师处方,服用低剂量的镇静安眠药。作为心理志愿者或者是心理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在心理应激期,语言起的作用很小,可尝试用拥抱这类最直接的肢体动作安慰受难者。在整个灾后心理工作中,作为“人”和另一个“人”共同面对灾难,是心理援助最起作用的部分。如果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就换位思考,比如想想对面的那个人是自己,会需要什么,如果对面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亲人,你会怎么做。不要自以为是的觉得对方一定急需心理辅导。很多人面对大灾难有一段时间的焦虑和情绪波动实属正常,有的人一般是可以自愈的。救援人员要首先陪伴在受灾者身边,如对方有水、食物等物质上的需求,也可及时提供。要时刻观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样子,理性的判断是否真的需要心理疏导。心理救援人员要保证自身情绪稳定,态度要亲切,给对方以淡定、值得信赖的感觉。要有耐心,语速缓慢,平稳。注意对方比较敏感的地方,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另外,引导受难者专注于生活中洗衣服、走路、与人说话等行为,会减少对于灾害的回想和焦虑。

2.后续处理

后续处理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是对付应急安全有效的办法,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沙盘治疗等是灾后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要改变认知上的错误,很多灾民在失去亲人后会十分内疚。救援人员要让患者意识到在如此紧急意外的情况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令人十分满意,你已经竭尽所能了,尝试让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原谅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三大支持系统,即家庭、单位和社会。在心理治疗期间,可运用求助者亲属、同事和社会慈善机构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帮助求助者战胜困难。灾后人们的心理非常脆弱,因此心理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不可一劳永逸,也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帮助康复。所以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上述情况,请不要犹豫,伸出您的援手,因为他们需要您的帮助!

四、受难者如何帮助自己?

1.把情绪说出来

当你感觉焦虑、恐惧时,不要隐藏内心的感受,试着向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情绪,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情绪。

2.做感兴趣的事情

可以做一些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等让自己放松下来的活动,通过投入一件具体的事情,增加对生活的确定感,获得内心的平静。

3.进行放松训练

当觉得焦虑、烦躁或者恐惧时,可以反复练习腹式呼吸、冥想放松、蝴蝶拍、身体着陆技术等,让自己放松下来。

4.积极寻求帮助

当你感觉自己难以摆脱地震带来的负面感受时,及时向家人、朋友、辅导员、老师等求助,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扰,和他们探讨如何应对当前困境,不要自己强撑。

来源:综合整理自心教育心理学堂、心理社工

*声明:本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