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焦虑不简单
作者:行走天涯的渔夫    编辑:dengl    浏览量:608    更新时间:2020-11-09 10:25:52

一、焦虑与抑郁关系不简单

孙学礼、张旭等专家编著的《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和优化治疗方案共识》一书,着重分析了抑郁综合症的问题,即抑郁情绪中混杂着焦虑情绪和焦虑综合症的问题。

书中提到:

病理性抑郁的认知背景是不能赋予生活的意义,通俗说,就是对自身或外界缺少关注,或者关注程度下降。而焦虑的基本背景是警觉性提高,对自身或外界的情况过分关注和在意。

也就是说,青少年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从认知上说,本身是矛盾的。

合乎逻辑的解释是,这种包含焦虑的抑郁不是一种认知状态,而是一种能量状态。当能量得到补充、抑郁症状缓解,它很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转为躁狂。

正是基于这一点,该书把“抑郁+焦虑”看成是双相情感障碍的非典型症状,并有系统的治疗思路。

二、解读“焦虑”

焦虑,拆成两个字,“焦”和“虑”。

“焦”是焦急,是达成目标的强烈意愿和迫切心态。

愿望不强烈,心态就不会那么急迫,大不了一走了之,拂袖而去。我们的孩子处在人生的第二个断奶期,心理断奶期,摆脱父母的引导和约束,走向自己独立掌控的人生。这个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中考、高考、考研、就业、成家立业等,一关关扑面而来。老师强调,家长关注,同学紧张,不断的排名、分析、加油,由不得他们不慌不忙。

“虑”是忧虑,是对自己掌控命运、达成目标的能力感到警惕和担心。

以我们自身的经验,结合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我们能理解孩子们的“虑”,即他们的担忧具体是什么。过高的用脑强度,时刻紧绷着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持续的高消耗,这种高消耗会使人觉得前进的阻力越来越大,对个人以后还能不能顺利走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感到担心。于是,忧虑产生并开始升级。

“焦虑”情绪就是对个人的能力下降高度警觉,并开足马力寻找答案。

焦虑情绪的出现,符合我此前文章中关于“适应症候群”的描述。只开始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是个人开始对自己状态、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产生警惕。

三、 “焦虑”的发展和恶化

焦虑的产生,始于能力不足,并在着急、紧迫的心态下开始加快恶化。

我所观察到的青少年情绪障碍孩子焦虑症状的产生都与学习有关,我就从学习过程分析焦虑的发展。

1.“焦虑”与“适应症候群”的警戒期:

焦虑的最初阶段,首先是学习和情绪控制等大脑高级认知活动的能力下降,这与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过度消耗和补充不足有关。

这时候,孩子们首先是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成绩不下降,但个人感受变差,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悲观。这一阶段,睡眠规律依然还在,躯体症状和脏器不适也基本不明显。

2.“焦虑”继续恶化与适应症候群的搏斗期:

焦虑的继续发展,是焦虑伴随的紧张促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能放松,消耗持续加大,血清素的过度消耗导致其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作用下降,躯体、器官的感受变得不妙。

这一过程加大了生理内耗,因为一个时刻紧张、急于提升效率的孩子,还要努力克服身体不适带来的刺激,情绪波动变得频繁,要维持学习、工作所需的专注力要更多的能量(尤其是血清素)。

这时间还会产生两个症状,“强迫”“失眠”

“强迫”是由于长期高度紧张引起,包括“躯体强迫”和“思维强迫”。躯体强迫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强迫性躯体症状,比如动作僵硬、失调等。

思维强迫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强迫性思维,比如疑神疑鬼、被害妄想初期、关系妄想初期等。

高度焦虑也会干扰到正常的入睡,造成失眠。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进入睡眠时,需要交感神经系统的镇定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跃为条件。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思维活动都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使得褪黑素等对睡眠的诱导作用变弱,入睡困难。而且,过于活跃的交感神经系统还会干扰睡眠质量,形成噩梦等,使人警惕、警醒,无法保证睡眠质量。

3.“焦虑”持久发展与适应症候群的衰竭期:

持续紧张、焦虑的发展,会干扰到睡眠,包括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而睡眠崩盘,人的神经递质平衡功能也就彻底破坏了。这一结果,就是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失控,自主意识活动失控,高级认知功能对基本情绪和本能冲动的约束力变得很弱,大脑“智慧中枢”管控、协调不了“情绪中枢”。

于是,情绪机制的“杏仁核劫持”随之发生,非理性、纵欲、冲动、惊恐……

这时候,人的情绪是非常敏感、非理性、高强度的。

此时,人的社会适应活动、脑力活动、情绪控制活动失调,其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衰竭枯竭,原来好端端的孩子,变成需要小心翼翼捧着的“易碎品”。

事实上,在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展中,焦虑症状的加重只是反映了身体内耗加重、身体内神经递质加速失衡的状态。

在焦虑的最初阶段,通常只是由于实现主要目标——比如学习——的能力和进程受阻,使得人体的反馈系统做了微调,多巴胺的分泌减少,其结果就是喜悦减少,悲观增加,行为有退缩趋势。

在焦虑的加重阶段,由于实现目标的自我驱动力,压力增加,导致持续紧张,身体加速消耗,紧张、焦虑开始影响睡眠,于是血清素的供应不足,神经递质的失衡波及到内脏器官等的调节和平衡,产生了更加普遍的焦虑症状,形成了说不清道不明、始终无法放松和聚焦精力的广泛性焦虑(GAD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在焦虑的严重阶段,由于身体功能的持续下降,神经系统敏感持续升级,产生“杏仁核”劫持,人的身体状况如同“惊弓之鸟”,对外界的刺激始终处于高度警惕和不安的状态,消耗极大,身体内神经递质的失衡雪崩一样发展。

这时候惊恐发作(PDPanic Disorder)等非理性冲动,通常都与一种叫“Y-氨基丁酸”(GABA)的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该神经递质有助于抑制大脑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功能低下时,可能引起头痛、焦虑、紧张不安、暴躁易怒等症状。

所以,“焦虑”是身体内耗的发展结果,而非原因

四、抗焦虑,反内耗、促恢复

焦虑的严重程度反映了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神经递质分泌功能的受损程度。症状越严重,身体就始终处于紧张不安、无法放松、无法集中注意力、睡眠不良的状态,不但无法完成学习、工作,就连基本的新陈代谢和身体恢复都受到较大影响。

抗焦虑必须借助药物,但是,又不能单纯依靠药物。

1.抗焦虑的生理措施

抗焦虑的生理措施,就是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服药须在儿童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2.抗焦虑的心理措施

焦虑的产生,毕竟是由于孩子受到各种内、外部刺激引起的。在刺激引起的孩子应激反应已经形成后,通过药物去调节、控制,减少对人身体的损害和对情绪的刺激,这在所难免。

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采取措施去减少对孩子的刺激,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焦虑的:

1)父母的修炼

紧张和焦虑是可以相互传染的。

诚然,孩子罹患情绪障碍疾病,家长身心负担很重,自己本身也变得焦虑,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但孩子们在患病期间已经变成一个高度警觉、敏感的不稳定个体,父母和家庭的氛围会无时不刻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长年累月的影响下,父母的情绪是否平稳可控,会给孩子的情绪走向带来较大影响。

我强烈建议患病孩子的父母提升一项能力,就是自己稳定情绪、缓解焦虑的能力。这不仅关系到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提升孩子战胜病魔的信心。

2)明确重点,避免主次颠倒

抗焦虑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减少刺激带来的应激反应,扭转严重失衡的神经递质分泌机制,促进神经递质的再平衡和机体的自我恢复。

但实际上,由于家长或者孩子的急迫心态,在孩子一边治病、一边坚持学习时,往往是功利心作祟,做出了舍本逐末的错误抉择:

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是不是加一点抗抑郁药?

孩子睡晚了起不来,上课要迟到了,我叫了很多次,叫不醒,怎么办?

吃药影响思维,怎么办?是不是减药、停药?

所有这些屡见不鲜的毛病,其实只要一个原因,没有守住“以人为本、治病第一总是抱着功利心和侥幸心理而去干扰治疗。

我们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代价是多花了几年的治疗时间,以及一些可能无法扭转的代价。

3)放松心态,不用心急

患病孩子的疾病,大多是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用力过猛造成的。

焦虑的“焦”,就是焦急,是一种由于高度关注目标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但在孩子的治疗过程中,这种焦急的心态依然比比皆是。

用药,调药,恨不得立竿见影,马上治愈症状,恢复功能,重回健康轨道。

但孩子情绪障碍的产生,是多年过重消耗带来的神经递质失衡,有那么容易恢复吗?

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平和心态,就让孩子少了很多由于急功近利导致的内耗,恢复就会得到更好的巩固。

4)做好孩子的垫脚石

患病孩子的焦虑很多是与能力不足带来的压力相关,尤其是孩子治病期间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工作的时候。

这时候,父母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给孩子做好社交网络、人际关系的铺垫,帮孩子多了解一些复杂的任务要求。多做好一些外围的准备和铺垫,会使孩子减少很多完成任务遇到的挑战,降低焦虑水平,不但利于身体恢复,更会提高他们应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父母要做好垫脚石,让孩子有能力、有信心迈过更高的门槛,一步步走向正常的人生。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