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中学后,我只做了这两件事
作者:橙子妈妈001    编辑:dengl    浏览量:229    更新时间:2020-10-19 10:46:08

01

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让我陪他一会。我去他的房间,我们一起聊如何与情绪对话,为什么深呼吸有帮助,可以怎么做冥想。他突然对我说:

你发现没有,你常常习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去代替第一人称。

我愣了三秒,企图理解他想表达的内容:

比如,自然状态下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鼻子,我们对自己鼻子的认识其实是来自第三人称的视角。

我们脑海里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在不同瞬间第一人称视角的串联。

(我飞速回去快速回忆并记录他的原话,还原度约90%

躺在床上,消化他的话,我似懂非懂。他不再是那个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小孩,感觉熟悉又特别陌生。

有时候就像走进一个迷宫,前面被一堵墙拦住去路,身后也没有退路,我只有思考,刚才是从哪条路走进来的?是不是判断失误了,理解错误了?我可以怎么做才能找到正确的路?要不要再试一试?

但更多时候,惊喜总是不期而至,下一秒就看到了闪烁的光亮,在长长的神秘的迷宫里,就像发现了一处又一处宝藏。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满是宝藏,需要我们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以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顺着他原来的脉络,细细地去挖掘。

02

升入初中以后,儿子变化很大。这一年的时光像施了魔法那般绚烂,在他身上留下五彩的印记。

他似乎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谁,对要去向哪里也有了朦胧的轮廓(是的,他还没有坚定具象的理想);

他语言更有魅力了,常常一句自嘲或者冷幽默就化解了尴尬;时常说出一些超出我对他认知的话:比如自我,认知、人格;

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什么是孤独,如何看待和父母的关系

他依旧会情绪化,有管理不好自己的时候,绕来绕去又去拿了手机;有行动力差的时候,攒足了劲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某些学科上,思考深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偶尔不安全感还是会冒出头来(这不是他的错)。

但这就是完整,真实的他,是这个阶段成长的全部。

读他,真的就像读一本书,伴着好奇感、新鲜感,偶尔也有忐忑,不知道后面的情节是怎样的跌宕起伏。但我一直坚信的是,这会是一部有内容的书。我喜欢这本书。

03

当孩子进入中学,我们可以为他做的事真的越来越少。你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努力来适应孩子的这个阶段?都做了些什么呢?回顾过去这一学年,将点点滴滴归纳、指向,我似乎只做了两件事

1.经营亲子关系,努力成为他的好朋友

亲子关系的经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灵活、智慧的存在。

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虽然很多时候我并不赞同他的某些行为,但我抱着理解的姿态去表达和沟通,就可以获得他同样的理解。

有些父母很困惑:我明明也对他很好啊,一直陪伴,给他做饭,上学接送,为什么我们的亲子关系还是很差?我还是完全不懂他?

我想,大致是因为虽然做到了陪伴,但只是陪着,没有深度的交流。

青春期孩子对理解、精神共鸣有着强烈的渴求,如果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交流或者交流太少,依旧不能称之为好的亲子关系。

2.丰富他的素质教育资源库,努力成为他的好战友

对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父母总是很矛盾。如果要走国内中高考路线,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校本课程上是必须的。但又担心校内太忙,会挤压孩子用来发展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最后变成只会学习的书呆子。

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但最后发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完全不矛盾的。

素质教育最大的主体在家庭,责任方在于父母,即使孩子身处我们所谓的县中模式,这和发展孩子的综合素质也并不是对立的。

素质教育不是狭义的琴棋书画,从学习本身学习如何理解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深度思考,如何坚持不放弃,也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

素质教育还在父母的格局和视野里,认知拓展、批判性思维、逻辑架构、情商养成等都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的素质。

孩子不会天然养成这样的能力。丰富孩子的素质教育资源库,除了保持自己的持续学习,不让自己成为孩子太低的天花板,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挖掘好的阅读资源。

阅读可以弥补父母教育的局限性,我们有认知边界,有些道理即使我们自己理解,也无法给孩子输出恰当、成熟的语言,但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也许他会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