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增强情绪调节
作者:夏璐瑶崔丽霞摘编:小青    编辑:kangjj    浏览量:468    更新时间: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时常上演“内心独白”的戏精,这种来自内部的声音能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反思 (Diaz & Berk, 1992)。人们对这种自说自话的模式并不陌生,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在自我对话中使用的指向自我的语言影响自我控制。具体来说,在自我对话的反思中用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第一人称的“我”可以增强在压力中控制思想、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Kross & Ayduk, 2016)

但是通过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来控制情绪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我们知道有许多形式的自我控制可以调节情绪,而这些模式都是要付出努力的 (Baumeister, Vohs, &Tice, 2007)。情绪调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认知控制机制去压制情绪反应(Heatherton, 2011)

近期的一个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 (Moser et al., 2017)

自我参照的情绪处理和认知控制在时间维度上收敛的证据

在第一个实验中,要求参与者分别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条件下观看引起消极和中性场景的标准化图片。第一人称的条件中参与者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而第三人称的条件中参与者问自己“‘参与者的姓名’是什么感觉?”。

这个过程中记录了参与者的ERPs数据,得到了在第三人称条件中的自我对话在厌恶的情景下引发了象征着情绪反应的晚期正成分LPP (late positive potentials) 的减小,而代表着认知控制过程的刺激前负成分SPN(stimulus preceding negativity)并没有变化。

自我参照的情绪处理和认知控制在空间维度上收敛的证据

第一个实验中运用的标准图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很有效但是日程生活中要求自我控制的情境大多数是通过对特殊负性经历的思考引发的。

因此,在第二个实验中,运用了自传体记忆范式激发消极情绪去检验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在一个更加有生态效度的场景下是如何运行的。并且运用fMRI技术检验得到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减少了代表自我与他人(例如:内测前额叶皮质)的脑区的激活,并且没有增加支持认知控制的额颞区的激活。

使用这两种神经成像的方法得到了自我参照的情绪处理和认知控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收敛的证据。

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可以增强对情绪的调节而不需要运用认知控制。

那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是由什么推动的呢?暗示人们运用自己的名字对他们的情绪经验进行反思可以快速变化情绪的表现方式,使人们可以用类似于思考其他人的方式思考自己 (Krosset al., 2014)

由于第三人称的自我对话的简易性和有效性,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对情绪进行调节。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用这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易于传播也容易实施。

所以,还犹豫什么呢?快转给你认为需要调节情绪的人,让他/她感受到你的关怀吧!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