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有松弛感的父母?
作者:管乐    编辑:kangjj    浏览量:44    更新时间:2024-05-06 10:56:03

前段时间,关于“课间10分钟为什么消失了”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讨论。很多学校为了避免孩子们课间磕碰、打闹受伤的相应责任,于是简单粗暴的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取消孩子们的课间休息时间。

这个事件中,学校固然有管理不当的地方,但是究其原因,和那些“怕孩子受伤、一点磕碰就怒找班主任讨要说法”的焦虑的家长,也脱不开干系。

8090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这种对孩子安全方面的焦虑,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一心想成为“更称职”的父母。

什么样叫称职呢?除了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外,我们还要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当前卷生卷死的大环境下,如果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卷孩子,还要卷自己的财力、眼界和认知。

父母们一边精疲力尽又无法停下来,一边对孩子感到深深的愧疚和无奈。

幼儿园开始,孩子的周末已经开始被安排了。英语、足球、轮滑、钢琴、舞蹈、口才、绘画、逻辑思维课等等等等,家长们深陷其中,精心的为孩子挑选。不仅父母的钱包被压榨,而且接送孩子的问题也让家庭筋精疲力尽。

虽然很多学校响应“双减政策”,减少家庭作业,但是家长们绝对不敢让孩子放松下来,无论千难万难,补习班、提高班还是要安排起来。

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学习到晚上10点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研学”成为新的风潮。名校主题、户外主题、文化主题,应有尽有。主打一个“假期得过得有意义,人必须要有见识”。

父母焦虑疲惫,孩子压抑郁闷,教养焦虑,吞噬着家庭的快乐。最近几年爆火的“空心病”,侧面反映着在焦虑的父母的教养下,如同提线木偶般丧失生命活力的儿童青少年的问题现状。

>>你存在教养焦虑吗?

教养焦虑是指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对与儿童相关的问题所表现出的紧张、不安、忧虑的情绪状态,具体表现为对儿童的需求过度敏感、对儿童的成就过度期待、对儿童的行为过度担忧与控制等(周靖钧 & 刘建榕, 2018)。

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往往会通过付诸行动的方式来让自己暂时不那么焦虑。比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身体发育不达标,于是他们不仅四处寻医问药,还要精准控制孩子每天进食多少克,喝水多少升。什么时间应该喝水不取决于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是取决于日程表和闹钟。当孩子按照日程表进食喝水时,父母的焦虑就稍有缓解了。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落于人后,举全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把孩子的生活套在紧凑的日程表中,也把自己活成了精神紧绷的工具人。但好处是,这样似乎可以暂时缓解焦虑。

看起来,家长们通过这些方式短暂降低了自己的焦虑,却毫无疑问对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过分关注和保护会导致孩子免疫力和对环境的耐受力下降,另外,父母过度保护与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呈负相关,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发展更差。

除了对生理发育的影响,还有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焦虑限制儿童发展应对逆境的技能、与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考试焦虑密切相关、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交发展、学业表现等。

另一方面,父母的焦虑存在代际传递。研究表明,父母教养焦虑严重的儿童患上焦虑症的几率是一般儿童的七倍。且如上文所述,父母的过度关注和保护、心理控制等行为经常引发孩子焦虑相关的各种症状,如强迫症、躯体化等等。

>>教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环境层面

首先,在特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阶段下,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孩子们的考学和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的通道变得愈发拥挤,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头部梯队,获得更多的优势,不得不对孩子加码加压,各种补习班、提高班与兴趣班齐飞,以让孩子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落后”意味着不安全的、可怕的生存状态,因此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学业成绩,对父母和孩子来说,落后意味着低人一等、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不安全感。

其次,尽管当前我国的社会治安和整体社会安全水平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但已经有研究显示,意外死亡事故(包括窒息、校车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等)占我国儿童死亡事件总数的26%,意外死亡成为我国儿童死亡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冯宝安,周兴平,2016)。

2023年中国现代平安发展指数得分77.6,而在问卷调查中显示,食品安全依然是难题。各种带有不安全因素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担忧,也加剧了父母的教养焦虑。

家庭层面

1)核心家庭结构的失衡——父亲的缺席

缺位的爸爸和焦虑的妈妈是当今很多家庭的现状。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下,父亲往往将自己定义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很多妈妈承担了家庭中几乎全部的日常事务,从洗衣做饭到对孩子生活和学习方方面面的教养,妈妈在家庭中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丈夫的缺席常常使妈妈陷入孤独、无助、缺少事务上的实际支持和缺乏情绪陪伴的无望境地之中。而在此过程中的孩子也缺少父亲的陪伴与关爱。于是造成僵化的家庭结构,即夫妻关系与父子/女关系疏离,而母子/女关系过于缠结。

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妈妈通过将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价值与子女紧紧捆绑的方式,获得自我存在感和价值认同。而这往往衍生出过于焦虑和控制的母亲,和缺少自我成长和探索空间的孩子。

2) 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

很多人说“当父母是全天下最难的职业”,因为没有人能告诉父母怎样才能为孩子提供真正“好”的教养,大多数人也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和模式进入到当前的父母角色中。如今8090后的父母虽然可以通过读书、课程等方式学习育儿技巧,但是童年的体验和模式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们以何种方式对待孩子。

特定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影响着个体内在图示的形成,反过来又影响个体感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父母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与过往成长经验相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比如当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爱时,会通过学习成绩或其他事情获得他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并深刻的认为“只有我做到……才会得到别人的爱、认可或尊重”。

当他们成为父母时,也会将这种认知传递给孩子,并不断的要求孩子做到各种期待。在此过程中,“只有我做到……才能……”的观念使父母和孩子都疲惫不堪。

3)隔代养育

有研究指出,隔代养育会增加父母的教养焦虑。在较快的社会生活节奏中,很多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往往交由祖辈照看,而祖辈的养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常常与年轻父母存在较多差异,这些不同会使年轻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获得“更科学、更系统、更合理”的养育,为此父母会加剧担忧孩子的健康和发展问题。

>>如何缓解教养焦虑

调整父母的养育期待

很多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通过培养出一个满足自身期待、帮助自己完成愿望的孩子,来定义自己的成就和价值。这种边界模糊的亲子一体化现象,不仅使父母和孩子都背负了两代人的人生,加剧了彼此的焦虑与疲惫,而且使双方都没有办法探索自我、活出自我生命的精彩。

因此,父母将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边界区分开,澄清自己为人父母的基本职责、将原本属于自己的、却投射给孩子的恐惧和期待拿开、尊重孩子的生命选择,或许是为双方减负的重要内容。

调整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1)妈妈

更多的为自己而活吧!关注自己的兴趣、情绪和自我理想,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繁杂的生活中,为自己留有一些放松和成长的空间,不要把自己淹没在没完没了的家庭琐碎中。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母亲和妻子,难道不是吗?且无论是育儿还是经济问题,两个人分担,总比全由一个人扛着更轻松!

2)爸爸

工作、赚钱、养家糊口,确实已经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了!很多男性不仅要面对外面的压力,而且回到家,经常也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孩子的啼哭声、妻子的唠叨和抱怨,这确实是非常令人疲惫的局面!

但是,如果要改变这样的局面,逃避不但没有用,而且往往会让妻子更加的崩溃和不满,甚至让家庭关系岌岌可危。所以,试试看,如果回过头来,转身,从外面走回家,多花点时间陪孩子玩一玩,也许家庭就不再是战场,而真正成为洗去你一身疲惫的港湾。

3)祖辈

隔代养育本身不是问题,而祖辈与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的一致性才是关键。祖辈与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双方应当看到彼此的优势与资源,相互沟通,取长补短,达成一致。

作为家长,优先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当家长焦虑时,孩子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出现担忧恐惧、学业困难、考试焦虑、躯体不适等;而抑郁父母的孩子在情绪、智力发育和行为适应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消极表现,且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情绪或精神障碍。

笔者在高校和医院的实习经历中也深有感触。很多出现考试焦虑、厌学拒学、电子产品依赖症状交织焦虑症、抑郁症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其背后往往存在高期待、高控制和高焦虑的父母。

所以,作为父母,要先让自己感到幸福,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在养育中事半功倍。

写在最后: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父母、子女、夫妻……所以,在卷入所有的关系之前,先允许自己接纳并照顾好自己吧。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