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攻击”,提高心理免疫力
作者:孙悦心    编辑:kangjj    浏览量:60    更新时间:2024-05-06 10:57:15

对医学有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自身性免疫类疾病一般都是自身的免疫细胞太敏感,误把自己的平民细胞当成了外来入侵细胞,从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类疾病。

像是荨麻疹、类风湿关节炎、周海媚得的红斑狼疮等,都是免疫系统“自我攻击”的结果。

自家人攻击自家人,身体缺失了免疫系统的保护,自然就容易被疾病打倒。

心理上也一样,我们都有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心理免疫是来保护自己心理状态的。

比如,你的领导说你是一个“没有逻辑“的人,你感觉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你的心理免疫力(对自我的认知)在保护自己。

再比如,你经历了一次分手,你从不能接受、愤怒、沮丧到慢慢接受,都是你的心理免疫力(对这件事的认知)在发力。

但是如果心理免疫系统有一天也开始“自我攻击”,那你的内心将进入一种混乱。

这种混乱会导致你的“无力感”,最终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怎样才能减轻“自我攻击”呢?

一觉察:自我攻击是不良思维习惯

心理上的“自我攻击”其实就像是吸烟、酗酒,大家都知道戒烟戒酒才能养生。

那是因为大家能清晰看到吸烟、酗酒的动作。

而思维却是一个不容易被觉察的自动化习惯,往往发生的时候我们察觉不到。

晚上睡不着在思考“我今天怎么那样做“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做到就是不优秀的时候、责怪自己没有意志力、没有耐心的时候。

这都是“自我攻击”:习惯性地把事情不好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原因。

有个来访者,刚刚退休,总觉得自己没用,即使能帮着家人看孩子、做做饭,也会觉得自己“没用”。

刚开始只是在情绪上很痛苦,后来这种情绪上的痛苦不足以抵消她对自己的责备。

她开始“惩罚自己“,每天吃得很差,睡眠也不规律,醒了睡、睡了醒。

直到这种压力外显成身体的问题——每天头疼,还检查不出问题来,才来求助心理咨询师。

当我引导让她看到,她的问题都是起源于自我攻击的时候,她内心的大石头瞬间放下了。

这就是心理“探照灯”的作用:当你看到“自我攻击”的自动化思维,你的问题回路就有改变的可能了。

二替换:自我攻击背后是心理需求

任何心理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当事人能从心理问题中获益。

就像刚提到的退休阿姨的案例,她为什么要“自我攻击”呢?

因为通过“自我攻击”,她可以保持一种“让自己有价值感“的动力,这种”自我攻击“就是一种自我鞭策。

再比如,之前我们项目组有个实习生,每次犯了错,不用别人说,自己就开始自责了。当我们看到她自责,一般都不忍心继续责备她了。

她的自我攻击,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保护。

也就是说,“自我攻击”是达成某种需求的方式,只不过我们没有找到满足那个需求更好的方式。

来访者退休阿姨,她的需求是“自我价值感”。

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是因为刚离开工作,但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呢。

了解到她之前爱好书法,在我的建议下,她去参加了一个书法交流社。她发现自己可以教别人写字,虽然不挣钱,但是慢慢获得了一种“自己有用“的价值感。

这样通过积极行动,替换满足心理需求的消极行为,就会减少自我攻击的发生。

成瘾行为在精神分析上也是变相的“自我攻击”,是社交需求、价值需求的严重缺失的外显。

治疗成瘾行为,最好的办法也是“替换”满足需求的行为。

三和解:与自己的“无力感”和解

攻击来源于“愤怒”,“愤怒”背后是对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无力感”。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吃饭。

朋友说,她妈妈前几天生病住院了,她知道这个事情后第一个想法就是:“不会是因为妈妈催婚时候我冲妈妈发火了吧。”她妈妈住院期间,正好赶上她需要开一个发布会,有2天没能去陪妈妈。她又开始自我攻击:“都怪自己没有奋斗出来,家人生病都不能陪伴。

工作上,下属出现问题,她也是首当其冲,觉得是自己没有培养到位。我能感受到她内心面对这些事情的“无力感”,以前爱说爱笑的她,现在变得多愁善感。我和她探讨她的想法,“妈妈生病本身就是体质和明确的病因,也不是你能控制的。”“工作到这个阶段只是一个过程,就是会存在时间冲突,有其他亲人陪伴也可以的。”“下属出现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正是管理的价值,没有必要责备自己。”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不能控制的事情,会觉得有种“无力感”,但要告诉自己:这只是客观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你引起的。

“无力感”是正常的,我们不需要用“自我攻击”的方式,试图去掌控这种“无力感”。

任何感觉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照见我们内心的需求。

尝试和它们相处、交流、成为朋友,你才能慢慢获得一种真实的“掌控感”。

总结下今天的内容:

自我攻击,就像是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一样,会降低你的心理免疫力。

减少自我攻击的三个步骤:

一觉察:自我攻击是不良思维习惯

二替换:自我攻击背后是心理需求

三和解:与自己的“无力感”和解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