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这意思,为什么他总是听不懂?(下)
作者:罗勒    编辑:luyj    浏览量:307    更新时间:


 

那,一个人沟通能力是天生的么?

有一些人总是觉得自己天生就不擅长沟通,还有一些人则是觉得“只要自己想,我随时都能做一个优秀的沟通者”。这两类人看似不同,但其实他们都是认为“一个人善不善于沟通”是先天决定的,只不过有些人是天生的沟通者,而另一些则不然。

但其实,在AdlerProctor2010)看来,“沟通”是一种能力,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提升的。

除了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还与一些别的因素有关。

1. 多样的反应方式

AdlerProctor2010)指出,那些优秀的沟通者,往往拥有着多样的行为反应方式,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沟通场合,做出恰当的反应。比如,当一个朋友的笑话,让自己感觉被冒犯了,优秀的沟通者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

a.保持沉默;

b.与周围的其他人讨论刚才的笑话隐含的攻击性;

c.也开一个玩笑,调侃对方没有意识到,Ta所说的话已经给自己造成了伤害;

d.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让对方下次不要再说这样的笑话;

e.直接制止对方,指出对方的不妥之处。

学者们认为,没有一种完美适用于所有情境的沟通技巧,而有些人之所以是优秀的沟通者,是因为他们会根据所处的情境、所面对的人(彼此的关系),做出恰当的反应。比如,当他们发现说话可能引起更大的冲突时,他们会选择沉默;而当周围没有其他人,且对方和自己的关系能够承受直截了当的对话时,他们会选择制止对方。

2. 共情能力

想要做出适合当时沟通情境的反应,就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这样,Ta能够在不同场合中,不仅考虑自己的想法,还能够考虑对方在当时的沟通中可能存在的想法,同时,觉察到对方的情绪感受,把握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和回应的分寸,从而做出适当的回应。这种人往往会被我们觉得是“高情商”的。

不同于优秀的沟通者,一般人常常会受困于“首因效应”,很难在每一次的沟通中都做到“共情”。后者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给他人贴标签,并在日后的相处中用这一个标签来理解对方的其他行为。比如,在一次讨论中,你看到了A争强好胜的一面,那么你很可能就会认为A在与你的沟通中也都总想要占据上风,但事实很可能未必如此。

3. 认知的复杂程度

一个人能够在不同沟通情境中做出恰当的回应,不仅需要共情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足够的认知复杂度。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认知,在双方沟通,尤其是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一个人认知的复杂程度与“非整合的能力”有关,即我们接受并理解,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情境中做出不同的表现——真挚中可能含有做作,高尚中可能含有卑鄙,邪恶里也看得见美德。

当一个人有更高的认知复杂度,Ta也就越可能理解他人在不同沟通情境中的表现,这样,Ta也就更可能不会为“首因效应”所困,才能够在每一次沟通中,去“重新”评估和了解对方的意图;不仅如此,这样的人也更理解自己也会在不同场合的沟通中,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不够真诚。 

想要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沟通”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它不仅表达内容也呈现关系,它不仅要“说”还要“听”,而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不单纯是想达成目标而已。另外,也还需要了解,沟通是一个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需要去学习的能力。

另外,尽管表达并不必然带来理解,但清晰准确的表达仍然是沟通的基础。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机构Mind Tools总结了7个“C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清晰(Clear),先明确自己沟通的目的,然后可以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帮助自己表达;

简洁(Concise),一些不必要的修饰或信息,有时候反而是沟通的阻碍;

具体(Concrete),简洁并不意味着“概括”,我们仍然还是要把那些必要的细节和事实表述出来;

准确(Correct),在词汇、语气的使用上,也要准确。这一点常常会是我们想用外语沟通时的一大困难;

连贯(Coherent),表述需要前后有逻辑、连贯。就像一段文字,前后要连贯而有逻辑,才能让人看懂主旨;

完备(Complete),我们有否把想让对方知道的信息完整地表述出来,是对方能否全面地理解的基础

谦恭(Courteous),这可以让双方的沟通基于一个更放松的情境,试想如果双方在关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傲慢”、“轻蔑”,沟通是否也就更难进行了?

在掌握了表达的技巧之后,我们还需要提升沟通中的共情力和认知的复杂度,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对方。

“枕头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沟通中各方的立场,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中可能的不同表现。

我们可以从这5个立场分别去探索双方要讨论和沟通的内容,这会非常有助于我们过快地陷入“我对你错”(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的困境中,也会提高我们对他人立场的容忍度,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不仅如此,这可能还会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思考模式,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双方有可能共赢。

最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多样的反应方式。

之前提到,针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我们得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除了进行坦诚的自我暴露外,保持沉默、模棱两可的回复、或者回避都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达到不同的效果。我们可以平时多观察,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法以及带来的后果,学习哪些情况下、面对哪些人,比较适合哪种行为方式。

沟通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与人沟通,练习这些技巧。同时,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受挫,就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不会是一个好的沟通者。

在沟通这件事情上,保持学习;对每一次的沟通,都保持谦恭和好奇,是十分重要的事。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