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妈妈”与“问题少年”
作者: 天雅    编辑:kangjj    浏览量:305    更新时间:2020-09-07 00:07:03

我有一位朋友是做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前阵子和她交流,谈起一个近期辅导的案例。

01

两个月以前,三年级的小乐被学校建议停学三个月,原因是他存在“自杀倾向”。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次小乐在数学课上大声叫嚷,扰乱课堂秩序,被老师当众批评了一顿。

随后,他怒摔课本,愤然走出教室,爬上栏杆,然后双脚朝外坐在上面,一动也不动。

这引起了大家的恐慌,许多老师赶来,好声好气地劝导,僵持了半个多小时,才把他劝了下来。

小乐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基于这个事情,他们找到了我。

根据父母的描述,小乐是个难以教化的孩子,总是故意捣乱,制造麻烦,而且情绪化非常严重,有时还会走极端,肆意搞破坏。

比如故意干扰别人。

大人说话的时候总在一旁插嘴,但真正让他说的时候,又会支支吾吾,尽说一些无关内容;

比如故意跟别人作对。

总是无理由的拒绝一切安排,但真正让他做决定的时候,又会无所适从,一直说“随便”;

比如故意为难别人。

经常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会制造更大的混乱,不顾后果;但一旦得到满足,他又会突然变卦。

有一次参加校运会的接力赛,他临时提出要跑第一棒。一开始老师不同意,他就闹情绪不肯上场。

可当老师好不容易说服了第一棒的选手同意更换的时候,他又突然改口:“还是第二棒的位置比较好,我不想换了。”

似乎他根本不在意事情结果的真实走向,仅仅是想通过制造混乱和麻烦,从中获得一种牵制别人的快感。

包括他最近在学校的“自杀事件”。

事后聊起这件事,他轻蔑地哼了一句:“老师们真是傻X,居然被吓坏了。”

他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在他眼里,这只是一场儿戏,老师惊慌失措的样子,让他感到很得意。

尽管所有想自杀的孩子表现和想法并不一样,但我却从他的行为和自杀念头中,看到了一些可能的共性。

表面上,他喜欢刷存在感、争夺话语权、掌控别人,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

他为什么总是采用跟别人对抗的方式,甚至不惜走极端,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呢?

随着深入接触,我才发现,在他这一系列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不得已。

而这份不得已主要来源于他自始自终都无法施展的内在生命力,也称自由意志。

也就是说,他那么努力地想掌控一切,恰恰是因为他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存在感、无法做自己。

02

经过在他家里的多次观察和接触后,我发现:

小乐这一切,和他的妈妈是分不开的。

小乐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个努力用心的母亲。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的“火眼金睛”总能扫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迫不及待地加以纠正。

例如写作业的速度太慢、字写得不好看、不爱叠被子、吃饭吃太慢等等。

每当孩子抗拒的时候,她都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他分析利弊,直到他从思想上折服,从行为上服从。

一开始小乐比较配合,也很容易被说服,然后顺着妈妈的要求去做,反反复复地不断调整自己。

但越长大,他越不受控,经常莫名其妙地闹脾气,直接罢工。有时还会冲妈妈大吼大叫,逼迫妈妈消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是妈妈的这些好心,造成了小乐的压抑。

在妈妈入侵式改造过程中,他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无法延伸自己的意志。

他做什么事情都有妈妈在旁边帮忙、指正,他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

并且一旦他拒绝、做不到、有自己想法时,妈妈便会用各种道理,温和地堵住他,让他根本没办法反驳。

一个孩子,若他的内在生命力无法施展,则意味着他没有存在感,会产生存在焦虑和挫败感。

所以他干脆不再做妈妈希望的事情,而是直接选择捣乱、发脾气,做个坏孩子。

仿佛只有这个时候,妈妈的道理才会完全无效,妈妈才拿他完全没办法,他也总算能从中找到生命力和意志的出口。

但这也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当他把这个模式泛化到学校时,老师非但不会纵容他的无理取闹,反而还会经常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这使得他的意志不断受挫,直至彻底失控,发生了爬栏杆尝试跳楼这一幕。

而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想死,他甚至不知道自杀意味着什么,他只是想逼迫老师妥协,施展自己的意志罢了。

同样地,不少孩子想自杀的时候,都带有这种惩罚别人、彻底反抗的意味。

但真实动机,大多都是为了让被堵住的生命力和自由意志,能有一个新的出口。

比如去年金马奖热门影片《阳光普照》里的哥哥阿豪。

父亲阿文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阿豪人人喜欢,不仅长相好、功课好,对人也很好;而小儿子阿和则叛逆又不安分,因为打架砍人进了劳改所。

阿文心里不愿意承认小儿子。每次别人问起,他都会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

但有一天晚上,大儿子阿豪突然就跳楼自杀了。

他把房间收拾得整齐,把手机里的讯息资料删除得干干净净,好像自己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阿豪也是压抑的。

在父亲对弟弟极度排斥、视而不见的过程中,他被迫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小心翼翼地活成父亲期待的样子,但却从来不曾真实地存在过,不曾有过叛逆和做自己的自由。

最后,通过死亡的力量,他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反抗。

03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纳闷:

反抗的方式那么多,为什么这些孩子非要自杀呢?

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在这个社会,孩子们始终属于弱势群体,看似衣食无忧,其实却倍受“压制”。

在家接受父母的监管,在学校接受老师的安排,没有话语权,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

电影里的好哥哥阿豪曾经改编过一个黑暗版的《司马光砸缸》,从中隐晦地袒露了他的真实心境。

自杀前一刻,他给朋友发信息说,希望自己能跟动物一样,可以在阴影里躲起来。

许多孩子都一样,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自由的角落,而不是生活在24小时的监控下,做一个没有瑕疵,却也没有“生命”的好孩子。

这不仅是孩子的需求,也是每个正常人的需求。

一个成年人,也会不开心、不如意的时候,但他们可以选择暂时躲避,比如刷手机,玩游戏,逃离别人的管控或干涉,暂时喘口气。

但放在孩子身上,这些行为往往是堕落的象征,是不被允许的。

就像小乐,他没办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去做自己,获得一丝一毫的松懈。最后只能通过一种破坏式的反击去牵制大人,争夺“自己说了算”的权利,从中获得一点喘息的空间。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老师没有妥协,而是保持着一贯的强硬态度,也许就真的是一场悲剧了。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报道,讲述一个孩子在学校屡遭霸凌,受了许多伤,忍无可忍,想了很多办法。

第一次他逃回家里跟父母申诉无果,最后被强行送回学校。

第二次他逃离学校外出打工,但又被不知情的老板送回家,然后再度被父母送回学校。

最后他求助无门,选择了自杀,因为他没办法了。

也许对大人来说,在一个团体中被欺负被孤立了,可以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或者大不了选择离开。

但对这个孩子而言,他还是要一次次被教育“不能逃学”,一次次被送入学校,遭受可能更残忍的对待。

一个年幼的孩童也许无法理解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这也许就是弱小的他唯一能施展意志的地方了。

04

写到这里,心情不由变得沉重。

这些孩子,本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在阳光底下,但最终却选择了用如此残酷的方式去告别世界。

悲痛之余,我们要做些努力,减少悲剧的发生。

小区的保安赵大爷,有一次闲聊的时候给我们讲了他的一个故事,给了我启发。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

有一次饥饿难耐,去地里偷了几根玉米。然后被村里人围起来羞辱了一顿,还扬言要把他赶出村子。

他当时充满了羞愧,感觉无地自容,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恨不得一死了之。

后来爸爸走了过来,把他扛了起来背回家。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谩骂,说村里人都是恶人,以大欺小。

那一刻,他突然释怀了,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会犯错,也会有遭遇打击的时候。

但凡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够接纳他们真实的样子,让他们释放自己的内在生命力,不断试错和成长,他们都不至于会走向自我毁灭这一步。

这一点,小乐妈妈也深有感触。

痛定思痛的她不得不承认,因为自己管制得太多了,反而阻碍了小乐的成长。

后来,她有意识地克制了自己,并选择了放手,让小乐独立去完成学习上的事情。

一开始,小乐显得有些恐慌,屡屡犯错,经常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得到倾听和支持、自己的错误也得到允许和接纳的时候,行为也慢慢收敛了许多。

最近一次见面,他的父母与我聊到他的近况,他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研究手工,既没有像之前那样拼命阻止父母谈论自己,也没有故意从中插嘴捣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小乐慢慢学会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发脾气的频率也由原来的每天几次,下降到一两个星期一次。

做真实的自己,掌控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时被父母完整地接纳,就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成长状态。

在我看来,小乐依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改变自己一些偏激的认知,去学习处理各种负面的情绪,直至能够看见自己,允许自己,不再被理想化的自己压倒。

即便路途漫漫,我却从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