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的孩子背后
作者:刘亮    编辑:kangjj    浏览量:582    更新时间:2020-08-10 18:13:55

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亚洲,日本、韩国、中国等,孩子厌学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心理科主任医师孟馥在门诊接触过数千个案例,其中最多的就是孩子不上学。

 >>>“不上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起初,是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被动学习;

逐渐出现了抵抗学习的现象——厌学;

再后来,提起上学,孩子就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紧张、焦虑、恐惧,即所谓的恐学;

最后,干脆就不上学,发展下去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长期躲在家里,走不出家门,成为“茧居族”,简直就像“废人”一样。

 父母能做些什么,让孩子不至于滑入最后的“废人”阶段?

 给大家分享同济大学医学博士、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刘亮的书《父母做这9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刘医生本人也是一名资深电竞玩家,这样的背景让他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更能理解,这种理解可能正是很多父母所缺乏的。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的“我”就是作者刘亮。

 01厌学的5个根源

“你不上学怎么行呢?不上学你以后能干什么呢?”

  “反正我就是不想上学。”

 “现在我们还能养你。以后要是我们老了,你没有文凭,没工作,怎么办?”

“我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无所谓,我就是不想上学。我还想问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学校这么无聊的东西呢,非要逼别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

这样的对话,几乎天天发生在我的诊室里,我在平日的临床心理工作中,每年至少要接待100个被厌学现象困扰的家庭。

 既有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也有专注于科学研究的研究生;

 既有就读于所谓一般学校成绩垫底的“学渣”,也有在国际名校深造、在校排名数一数二的“学霸”;

 既有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艰辛的平民家庭,也有家产几辈子都用不完、生活讲究的富豪家庭:

……

 你会发现,厌学其实并不是某个年龄段、某一小部分学生或是某些社会阶层的家庭的“专属物”,任何学生或家庭都有可能遭遇厌学的问题。

 父母一面看着孩子不上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夜催促孩子;一面又怕说得多了孩子烦,起反作用,让孩子更加厌恶上学。

 而孩子们,有的对上学毫无兴趣,索性成为“伪佛系”青少年,随波逐流,完全找不到未来的人生目标;有的呢,则是一边对学校充满恐惧和厌恶,一边又觉得自己应该去上学,进退两难,苦不堪言。

>>>引发和维持厌学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有五个<<<

充满麻烦与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

社会的过高期待和压力

个人目标与价值感缺乏

返校屏障

多样的精神医学议题

这五个问题会互相强化,但是只要能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自然更容易解决。

在这五个问题中,最关键、也是我们最能改变的就是家庭环境。

02不关注情绪的家庭

厌学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充满冲突和麻烦,难以为他们提供情感和行动支持的家庭。

>>>这类家庭主要存在四种问题<<<

夫妻、亲子关系都充满冲突

缺乏对彼此的信任

大人的情绪不稳定

对孩子的期待过高,缺乏认可

在家庭治疗领域有一句经典的话:问题本身往往不是问题,人们用来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会成为问题。

你会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厌学情绪刚出现时采取了非常不恰当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厌学情绪进一步恶化,最常见的四种态度就是:

轻蔑:完全鄙视孩子的人格和能力

回避: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过度放大:把情绪和问题无限度放大,甚至上升到对孩子的人格攻击

喜欢讲大道理:有一些家长不蔑视、不忽视、也不指责孩子,但就是喜欢讲一些用处不大的大道理。

比如我见过一位爸爸,理工科高才生,逻辑思维极其清晰,但对人的情绪不敏感且不屑一顾,在单位被同事称为“冷面人”。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情绪是没用的,一个成功的人不该有情绪。”

他的女儿在小学时,曾经因为同学冲突和学习压力而多次向他求助,但这位爸爸每次都不愿听女儿把烦恼说完就开始讲道理,而且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之后女儿再也不愿跟他多说一句话。

“因为他的道理都是空的,不但没用,而且会让我更烦”,这是女儿的原话。

再后来,女儿上初中后同学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心中苦恼又无处发泄,无人理解,便渐渐迷上了手游,沉浸其中以寻求自我麻痹。

这位爸爸在咨询室里控诉着游戏公司的滔天罪恶,却没意识到对女儿来说世间除了游戏,再也没有能让她彻底放松心身的地方了。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悲伤、痛苦和无助是需要被自己的照料者(一般是父母)及时听到、理解和安抚的。

如果这些需要被及时满足,孩子一方面会形成对自己积极的看法,会觉得自己是有被爱的价值的,在日后面对挑战时会有更多的勇气。

另一方面,也会帮助孩子形成对人际关系积极的期待,他们更能够在与人交往时自然地靠近对方,与别人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这些规律其实早已得到大量科学研究的证实,但可怕且可悲的是,有许多家长却依然无法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他们继续用棍棒教育的方式残忍地“磨练”着孩子的心。殊不知,一个孩子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他曾经在感情和心理上和父母有多近。

03致病的“期待”

厌学孩子的家庭常常还有一个特点:家长会将自己生命中未达成的期待,以一种“致病”的方式寄托在孩子身上。

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出现以下五种情况时,极其容易触发孩子的厌学问题:

其一,期待过重,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

一位曾来我这里求助的女生在国内一所顶尖大学就读,爸爸是中学老师,妈妈是会计。

看上去这是一个“完美”的家庭,结果女孩在一次期末考试受挫后就不肯去上学了。

她在治疗中说的话让父母大吃一惊:

“我从小就像一只过载的骆驼,背上都是父母的期望。爸妈虽优秀,但他们年轻时因为家里穷,都没读成大学,他们都有一个没实现的学术梦。从小我考90分,他们要我考100分。我考了100分,他们说我字写得还不够好看。我考上大学了,他们说我当上了教授才算对得起他们。

他们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要我不要辜负他们。这就像一个魔咒,每次考试时,他们的话都会在我耳边嗡嗡作响。我不能失败,但我却真的失败了,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有的父母虽然嘴上未明确给孩子提要求,但会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隐晦地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期待,这种潜意识层面传递的期待同样影响深远。

一位患了“学习耗竭综合征”(Learning burning-out Syndrome)的女生说“我妈妈从不跟我提要求,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她对我饱含的期待。……有时我太累想修整一下时,脑子里就会自动跳出妈妈的叹息,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继续学习。”

其二,不同家人给孩子的期待相互冲突

有的家庭是另一种情况:爸爸给孩子一个期待,妈妈给孩子一个要求,结果两者的期待彼此冲突。孩子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听谁的,左右为难。

一个在大学期间不想上学的男生曾说:

“我爸爸要我以后做工程师,他说那些风花雪月、舞文弄墨的文科都没用。我妈则完全相反,要我当作家,她觉得真正的‘牛人’都是那些对人生意义有思考的人。我看文学名著时,我爸就骂我,说我颓废。我做物理模型,我妈就在旁边冷嘲热讽,说我和我那木头老爸一个死样。”

这个男生最后选择以“谁的话都不听”的方式摆脱,高考报志愿索性报了考古系。

其三,孩子没有感受到任何期待,感觉迷茫 

可能有的父母会问:“那是不是不给孩子任何期待或压力就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有不少这样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没什么具体的期待,也对孩子日常言行提不出什么指导意见。

孩子看似自由自在,但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一些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需要,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像个外人,没有归属感。

长期当“空气”,容易变得什么事都缺乏动力,包括学习。这时,如果学习遇到挫折或是更多阻力,他们就极易放弃。

一个“被家人当空气”的女孩曾说:“我小时候父母忙着工作。我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弟弟。父母常叮嘱哥哥,而对弟弟也是很关心。而我夹在当中就像空气人一样,从小就不被关注。父母对我没什么期待,也没什么感情。所以我从小学习就没什么动力, 学得好与不好都一样,反正也没人在乎我。”

这个姑娘从高中开始就不愿去上学,成天与一帮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其四,家庭的期待和孩子自身发展意愿相矛盾 

有的家庭里,孩子的梦想和家人的期待大相径庭。有的孩子会坚持己见,有的孩子则会为了父母的需要选择妥协。

记得有一个男生,高考时他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结果就读后无心上课,每日在宿舍打游戏,以此间接地反抗父母。

直到期末挂科不得不留级时,他才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父母也因此不得不妥协。

其五,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但没有机会去实现它 

有的家庭中,孩子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但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机会将其付诸实践。

有一位抑郁的女孩找过我,女孩的父母是老来得女,加上女孩从小体弱多病,父母一直把她当婴儿般照顾。

而女孩从小成绩极其优秀,父母对她寄予了厚望。女孩高中毕业时拿到美国一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全家欢欣鼓舞,但同时苦恼也来了。

去吧,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年事已高,不可能去国外陪读。不去吧,机会难得,放弃了会悔恨一生。

最终从身体因素考虑,女儿放弃了留学机会,转读了国内一所大学。

女孩入学后一直闷闷不乐,心中充满不甘、自责及对父母的内疚,最终转为抑郁,无法继续学业。

04父母能做些什么 

父母能做些什么,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呢?以下有9个建议:

>>把父母的问题放在父母之间去解决,不要将孩子卷入婚姻冲突中

>>做愿意接纳和整理自己的父母

>>理解在先,建议在后

>>真诚地理解和安抚孩子的痛苦

>>把对孩子的期望变为“良药”,激励孩子前进

>>帮助和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

>>做孩子的情绪缓冲垫,培养孩子面对逆境的能力

>>对孩子的任何微小进步都给予关注和反馈

>>该放手时就放手,别剥夺孩子享受成就感的权利

家长的焦虑不能比社会跑得还快,要帮助厌学的孩子,家长首先需要安抚自身的焦虑情绪,才能成为孩子返校坚强而稳定的情感后盾,帮助孩子过滤来自外界的负面情绪和信息,一起寻找有意义的发展方向,而不至于成为孩子焦虑情绪的“增幅器”。

一个13岁的厌学女孩跟我说过很典型的一段话:

“打个比方,我平时遇到学习压力时紧张程度是6分(最紧张时打10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能处理问题。但如果我妈妈在这个时候出现,她的情绪肯定会立即崩溃。我的焦虑值马上就会上升到10分,我就什么都不想学了。”

因此,我常在咨询室里跟家长说的一句话是:“要帮孩子,你要先关心和帮助自己。”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