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关心应该具备的7个特点
作者:KY    编辑:dengl    浏览量:679    更新时间:2020-03-19 22:25:10



这个冬天,很多人和父母一起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寒假”。

相处的时间变多了,摩擦也跟着多了起来。比如,因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被父母唠叨;concall时父母闯进房间送水果,或是突然大声揭穿你还没起床的尴尬事实……

而在表达反对意见时,父母总会说:“我是在关心你”。

但另一些时候,父母的爱与关心也令我们心暖,比如,他们精心准备一日三餐;想尽办法购买消毒防护用品,为我们复工复学“囤货”;每天细心清洁房间,保持家里的干净、卫生和安全。

同样是“关心”,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关心”其实是一门复杂的技术,我们很少从一个科学的高度去认识它。

真正让人感到舒服、温暖的“关心”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掌握关心的技术?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我们要先向大家解释一件事:意图和结果是两件事

01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舒服的“关心”是什么样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争吵都是因为混淆了意图和结果。当父母在说我是关心你的时候,他们谈论的是意图。而我们感受到的烦恼是这个意图的结果。

不是好的意图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我们首先要明白和承认这个事实。想要更好地关心别人,应该在结果上做出努力,而不仅仅是表达关心的意图。

美国心理学家Erik Klejs Laursen深入研究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状态,提出了一种关爱关系(Caring Relationship)理论。当一个人去关怀和爱护另一个人,这两个人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基于关心、关爱的联结——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过去更深入。

也就是说,真正的关心的确能够使人和人之间产生联结,并具有深化关系的作用。

他发现,关爱关系通常有这样7个特征(Laursen & Birmingham, 2003):

1. 信任(Trust):信任是让人感到安全、稳定的基石。如果关心中不包含信任,那关心的询问可能会造成对方的焦虑。比如你吃饱了吗,如果包含了不信任对方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在其中,同样一个问题就会使人产生反感。

2. 关注(Attention):至少在对方表达关心的这一刻,ta能让我们感受到ta在全情关注着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真实存在。

3. 共情(Empathy):真正的关心必然包含了共情,即对方愿意从我们的角度去理解发生了什么。

4. 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可获得性指的是,只要我们需要,对方的关心随时都能获得。有些家长长期缺席,偶尔出现表达关心会受到孩子的敌意,就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好。

5. 肯定(Affirmation):肯定意味着,对方能够在我们身上发现积极的一面;无论我们在经历怎样的挣扎,对方都能看到并认可我们是有力量、有资源的。

6. 尊重(Respect):真正的关心是有边界的。只有当对方尊重我们是独立自主的成年人,有权利、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关心才不会沦为控制的借口。

7. 美德(Virtue):在关爱关系中,美德的体现在于对方能够成为我们的行动榜样(role model)。如果Ta建议我们做到什么,那么自己也会做到,而不是一味指责我们做不到。

*关心的意图导致了令人不舒服的结果,通常是因为在上述7个因素中有所缺失。

比如说,信任的缺失。在关心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会给孩子透露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不相信对方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任,不相信对方有能力为自己做出好的选择。

关心的名义检查对方的行踪、什么时间在做什么、钱花在了哪里,即使意图是希望对方安排好生活,也是严重缺乏信任的表现。

又比如说,共情的缺失。在关心时,从自身出发,而不考虑对方的处境和心情,忽略了对方此刻需要什么,而只考虑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什么是正确的、自己此刻想付出什么。

再比如说,肯定的缺失。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很多人、尤其是一部分长辈,常常以批评的方式来表达关注和爱,不断的指责、否定、贬低,想要激发对方的努力和奋进,但缺少了肯定的关心,往往起到了相反效果。

甚至,被这样关心的次数多了,我们会愤怒于为什么你的眼中从来都看不到我做得好的地方?甚至会渐渐内化这些批评的话语,认为我真的不够好我就是一无是处

缺失尊重的关心也会令人难受。有些人在关心的时候,侵入了对方的个人边界,没有尊重对方此刻其实更需要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我们感到难过时表示想要静静,但对方以关心的名义打来夺命连环call,热切地希望我们说出自己在想什么。

一段名为关爱的关系,一旦缺乏信任、共情、肯定、尊重等核心要素,就可能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明明有关心的意图,最后表达的结果却令人非常不舒服、感到厌烦。

02如何正确地开展人际之间的“关心”?

那么,当我们想要关心那些令我们在意的人时,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除了良好的初衷(关心意图)外,想要更好地关心别人,我们还需要思考:怎样才能令对方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关心结果) 来自韩国的研究学者Susie KimSue Ryeon Kim曾针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护理人员提出了人际关心技术(Interpersonal Caring Techniques,简称ICTs),旨在帮助ta们更好地表达关心,以帮助病人获得更好的主观感受,同时激发出ta们的个人力量,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关心技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使我们的关心更加高效,达到它应有的效果。

1.关注与觉察(Noticing

从被关心者的需求出发,关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需要我们对对方保持细心的关注。下一次关心他人时,可以试着留意对方给出的小提示,来察觉到对方在当下的需求。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如果对方在谈到某事时总不自觉地转移话题、或对你的肢体碰触显得抵触,可能是对方情绪还较为脆弱,没有准备好谈论此事。此时,可以先退一步,忍住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给对方充足的空间静一静

2.参与(Participating

以参与的方式加入到对方的行动中,而非站在事外点评,能够令我们的关心更具实质。 比如:在朋友因为小众爱好不被家人接受时,陪ta参加活动、或帮助ta搜索更多有关资料,让ta真正感受到你的支持。

3.分享(Sharing

英文中有一句俗语: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是关心)。 你可以与对方分享内心真实的想法, 分享你经历的类似糗事,甚至,只是将你最爱吃的一道菜分给对方一点...... 这些分享并不会解决对方的难题,却会令ta感觉到自己被信任和关爱着,ta也会因此感到温暖、获得力量。

4.积极聆听(Active Listening

积极聆听是一项可以被学习和掌握的技术,它要求我们调动起全部的感官、专注于对方的表达,并给出适当的反馈。 Ta说了什么?表情是怎样的?说到哪里的时候身体有点颤抖? 在对方倾诉时,你也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动作、言语向对方传递出你在认真地聆听,例如:不时微笑、点头、保持眼神接触、以一种更开放的坐姿面对对方等。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帮助对方总结ta刚刚所说的、并梳理出ta此刻真正在经历的情绪。 你说自己很生气,但我刚刚听到你描述的时候却感觉特别伤感。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在进行这一步时,要注意不要随意评判、否定对方,也不要急着指导对方(例:你太消极了,多看看积极的一面......),而是陪伴ta、等待ta逐步打开心扉,深化你们的交流。

5.陪伴(Companioning

我们常常听人说:陪伴是最好的爱。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陪伴要求我们在精力和时间上有付出,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支持。有时候,哪怕什么都不做,只要让对方感受到我们与ta“同在就很有力量。

6.夸奖与鼓励(Complimenting

夸奖与鼓励不仅可以强化你和对方之间的联结,还可以激发ta们的信心,令ta们在感到极度沮丧时找回胜任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 注意要尽量夸奖得真诚、具体一点。如果还不太习惯,你也可以选择从对方的某项特长开始,比如:你唱歌好好听、还是你煮的饭好吃,等等。

关心一定建立在能够用欣赏的眼睛看对方的基础上。如果只能够用批判的眼睛看对方,这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并且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7.安慰(Comforting

安慰的目的在于让对方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心着——ta正在经历的痛苦是被看见的、现在拥有的情绪和行为也是被认可的,这本身就很有力量。告诉对方ta的情绪和行为是有合理性的。

8.寄予希望(Hoping

最后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对方抱有希望感,并坚定地相信事情会变得更好。

唯有心中这份希望感存在,我们才能将这种积极的心态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对方,帮助ta重新升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打开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很多人都觉得,关心和爱护是在对方经历了相对重大的困境或挫折时才需要的,但其实并不是。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生活在庸碌又平凡的每一天里——有加班、有挤地铁、也有职场和生活中的各类小麻烦。这时,关心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此时的关心对加强我们彼此的关系来说更为重要。

所以,我们在这里想要提倡的,是将更好的关心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自己培养出那些表达爱和关心的小习惯,比如: 和家人一起逛超市或菜市场,挑选彼此喜欢吃的菜;主动打扫屋子、清洁房间,让环境整体更美好,等等。 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人都能够学会一种更好的关心方法,并将它实现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对身边人的那份爱与关心,都能够真切地传递给对方。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