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点难过,但我想先难过一会也没什么
作者:Phimos    编辑:小青    浏览量:47    更新时间:2019-02-17 21:57:57

小时候,童话故事里的公主眼泪会变成钻石,微笑会落下珍珠,生气时头发变成火红,难过时又转为冰蓝。现在看来虽有些玛丽苏式的不切实际,但如此直接表露出情绪,何尝不是一种即时又简单的宣泄?长大以后的我们,却由于场合环境所限,或为了维护自己的人设,而一次次地把自己的情绪压抑起来,分析、反刍,把简单的情感波动变成了复杂的事情。

多少次我们和朋友家人面对面,几度开口诉苦却欲言又止,刚触碰到就缩回舒适区,这种情况被称为经验性回避。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都躲开了内心的自己。

想一想你最近一次的情绪爆发,在快乐、悲痛、愤怒、恐惧中,既有手舞足蹈、捶胸顿足、摔门而出这样的行为表达,又有酸甜苦辣咸的主观心理感受,抑或是身体内部生理上的变化。这都是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生而为人获得的附赠——情绪表现,但也同时成了独有的隐忧。

是啊,我们担心愤怒会失控,便把火红压抑成刺伤人的蓝炎;我们害怕悲伤会淹没,便把宝贵的心底柔软换就铁石一块。《夏日终曲》中,Elio和恋人迫于无奈分开后,Elio爸爸说:“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在三十岁时,自己的感情就已破产。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更少,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生活中的我们呢?总是否认那些“沉浸在自己情绪中”的时刻,想要打破那澄澈自然的感情本身。

我们躲避情绪、畏惧情绪的无穷威力,却反因此被情绪所控制——放大了遗憾,强化了自责,瘫痪了意志……或许我们应该做的,是“重建情绪”——重新认识情绪,重新建立你对情绪的认知方式,调整与情绪的相处之道。这将帮助我们,把恼人的“情绪”化作陪伴我们生活的调味剂,与情绪友好相处,从丰富多彩的情绪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人生领悟。

>总是把情绪体验当成要解决的问题

当我们渐渐学会了认知、学会了解决问题,我们反而再也不能像无助的孩子般直接哭泣。抽丝剥茧的方式可以适用于逻辑推理,却唯独不宜于无关对错的内在感受,硬生生让泪如泉涌变成有气无力。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人们解释外部事件有三个过程:初级评价(和自己有没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掌握这件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情)和再评价(对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有效解决了问题)。在评价和解释的过程中,我们越是以“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的思维模式,就越容易去思考“我哪里不对劲?”可是情绪并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情绪本就该顺其自然,一遍遍地反刍着糟糕的事态,反而会让我们深陷于反复沉思中,把一时的不愉快变成了拉锯战。

分析情绪不是面对它的唯一方式——面对情绪,还可以采取描述性的、如实的自我对话,将内心的怨气一吐而空。

>总是在面对无法遏制的焦虑

消费主义相互攀比、产品市场贩卖焦虑、成功学价值观盛行,这个焦虑的社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陷在了自身欲望的怪圈中,气喘吁吁地攀爬着无尽重复的螺旋。即使用上“丧”、“佛系”这些猛药,也无法取得精神解脱,反而更加感到在所求与所得之间彷徨带来的痛苦。

情绪的产生过程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力分配、认知重评、情绪反应的调整五个阶段。

根据“负面信息效应”,快乐总是稍纵即逝,令人不悦的事情反而会吸引更多注意力。我们难以忽视自己的缺陷,对未来潜在的错误惶惶不安,甚至无法开始行动——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拖延。此时,我们需要对目标本身理性地思考、详尽地规划、借助亲友的支持,尝试着手完成这样一套仪式。

仪式就像小王子的狐狸“你每天最好在同样的时间来”,本身能给予我们一定意义感。仪式感能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对自己的行动产生信念,像安慰剂一般让我们变得更好。

>总是把滴雨当成“全都完了”的洪水

你会不会也因为一点小摩擦就觉得人际关系走向终点;因为一道选择题就觉得期末考试“完了完了”?有的父母甚至会从“孩子在凳子上坐不住”滑坡到考不上好初中便考不上好大学由此沦为loser,越想越糟糕,越想越焦虑,永远都在紧张地发问:“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啊?”

情绪ABC理论提出,人们遇到一个刺激事件A时,往往是先通过某种信念B,再达到行为反应上的C。如果我们秉持着“非完美就不能达成目的”的错误信念,就会如履薄冰、害怕微小的失误。相反,问问自己“那又怎样”、“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寻找支持原本想法的证据、反对证据、最好结果、最坏结果、改变自己想法后的结果——我们才能明确真实的后果是什么、又能影响到我们什么。而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行动。

情绪像一道白晃晃的太阳光,落在不同事物上就成了不一样的色彩。与其怨其炽热、广被众生,不如接纳它带来的百般明媚,让情绪点亮我们的心中光芒。让我们不再将情绪视为需要管理的身外之物,而是建设自己、建设自己的情绪世界。



版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承办单位: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心理教研室
丰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